《红楼梦》几种疑难植物考释
2018-04-10 11:31:44    浏览:2128    作者:刘世彪返回上一级


《红楼梦》几种疑难植物考释

(选自《曹雪芹研究》 2014年第1期)

刘世彪

 

  植物和植物文化是《红楼梦》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舞台,其对作品环境、人物性格和命运具有重要的烘托、象征和暗示作用,在作品中占据着重要份额。据统计,从小说描写和涉及的现实中的植物,到引用古籍中的植物和所虚构或杜撰的植物,共有244种,仅大观园中栽培和提及的植物就有80余种。[1]多数的红楼植物不仅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更是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传统文化寓意,来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绛珠草”到“牡丹花”,从“木芙蓉”到“海棠花”,从“湘妃竹”到“梅花”,从“荼蘼花”到“桃花”,从“并蒂花”到“杏花”,丰富的植物种类和绚丽的植物喻义,使《红楼梦》这朵文学奇葩成为了世界上描写植物最多的文学作品。

 

  但是,《红楼梦》写作的年代距今毕竟已有二百多年,作品中出现的许多植物至今已变为陌生或不可考释。同时,由于世界地域之广和语言之多,普遍存在着植物的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如在中国,牡丹又被称为木芍药、洛阳花、富贵花,英文称peony,tree peony,这样就易造成混淆,妨碍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现代植物分类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双名法来命名植物,即每一种植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相当于姓,第二词是种加词,相当于名,如牡丹为Paeonia suffruticosa。这种命名法全世界通用,对于考证古代或异国的植物尤为重要。《红楼梦》众多的植物中就存在着一些现代人难以鉴定或易于混淆的疑难物种,历来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对此之考证显然还不够,即使是《红楼梦》的英译本,在遇上不熟悉的植物时,也只好用音译来表示,这就会失去原文的韵味。为此,本文从植物分类学和植物训诂学的角度,考释了《红楼梦》中的几种疑难植物,以期为《红楼梦》植物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一)瓜子

  《红楼梦》第八回写黛玉在薛姨妈家,“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第十九回写宝玉去袭人家后,“丫鬟们也有掷骰抹牌的,嗑了一地瓜子皮”。瓜子是人们日常食用的小吃,这里的瓜子是什么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呢?

 

  胡献国等认为瓜子是向日葵的葵花子。[2]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又称向阳花、朝阳花、转日莲、望日莲等,为菊科植物。原产北美洲,哥仑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将其带回欧洲,开始在马德里植物园种植观赏。据曾芸考证,向日葵约在明代中后期传入中国,直至清末民初才有比较快的发展,其传播途径可能有陆路和海路两条。向日葵引种至我国后,长期被作为观赏植物栽培。[3]明代王象晋将其列入《群芳谱》(1621)之《花谱》中,称“丈菊”,各地方志也将其列入《物产·花类(属)》中。“向日”之名则见于文震亨《长物志》(约1635)。清人谢方在《花木小志》(1820)中说向日葵处处有之,可用于观赏和食用。道光二十五年(1845)贵州《黎平府志》将其同时归于《果之属》与《花之属》中。晚清《抚郡农产考略》提到向日葵“子可榨油”。道光年间的向日葵籽已被当作消闲小食品,《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九·群芳类·丈菊》说云南、贵州两省的市场上,已有向日葵、西瓜籽和南瓜籽等的销售。

 

  《红楼梦》成书于清中叶乾隆年间(1750—1760),此时的向日葵应该尚未广泛作为消闲食品,因此推测红楼中人磕的瓜子不是向日葵的果实,而应是瓜类的种子,如西瓜子或南瓜子,可以通称为melon seed。但“嗑了一地瓜子皮”用于西瓜子更形象,因为嗑南瓜子一般不吐皮。西瓜原产非洲卡拉哈里半沙漠地区,通过东西方贸易通道传入我国,时间当在汉代或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称为“寒瓜”,明确的“西瓜”一词始于五代。[4]其中有专门采食瓜子的种类称籽用西瓜(Citrulluslanatus ssp. Vulgaris var. megalaspermus),又名打瓜、籽瓜等,为葫芦科西瓜属的变种。籽用西瓜分红籽瓜和黑籽瓜两个品系,较西瓜小,肉色白而味淡,种子大而多。黑籽瓜主要分布在甘肃、新疆等西北地区,红籽瓜主要分布于广西、江西等地区。其瓜子营养价值和风味好,是人们喜爱的美味食品。

 

  第六十四回写宝玉进入内房,看见麝月、秋纹等在西边坑上“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这个瓜子儿可不能吃。抓子儿是小孩的游戏,先把五到七个小圆石子撒在地上,单手抛起一个石子后,迅速抓起地上的石子,再接住下落的那颗。再把手心里所有的石子抛起,用手背接住,再抛起石子,用手心接住。玩时有一定规则,以抓接快、准、多者为胜。赢瓜子儿则是赢家用食指甲盖弹输家的脑门或打手心。“只听得屋内嘻磂哗喇的乱响,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却是芳官输与晴雯,芳官不肯叫打,跑了出去。晴雯因赶芳官,将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

 

(二)樯木

  《红楼梦》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后,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脂砚斋在“樯木”下批曰:“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在其心中,樯木只是一种人生如苦海渡舟的比喻。由于植物学上没有樯木这一名称,红学界存在很多争议。

 

  在百度百科中,樯木被认为是樟木。“豫章者,樟类大树也,樟木有奇香,作樯木后奇香能使船夫身体健康,作棺材埋在地下,七年以后还可以发芽……”。[5]樟树为樟科樟属植物,木材表面红棕色至暗棕色,质重而硬,有强烈的樟脑香气。樟木可作家具,但鲜有作棺木的事例,也不符合小说中的描述,更不珍贵。因此樟木不可能是樯木。

 

  《文汇报》2002年8月10日发表了周汝昌和刘心武的《关于“樯木”的通信》,认为樯木即为梓木,因为“梓木高而直,故似桅杆也”。梓木(Catalpa ovate)为紫葳科梓属植物,落叶乔木,木材轻巧耐朽,可供建筑及家具、乐器之用。《说文•木部》曰:“椅,梓也。梓,楸也。槚亦楸也。”楸木和梓木为同一科属的植物,“桑梓”是农村常栽植的树木,并不十分珍贵,何及“樯木”之稀奇。即使按周、刘的说法,秦可卿贵为康熙的废太子胤礽的遗女,那么皇室的棺木规格是怎样的呢?据邱华东考证,“清代帝后所用的‘梓宫,以楠木为之;皇太子金棺,以楠木为之;皇子采棺,以杉木为之’”[6]。因此,秦可卿按级别最多也只能享用杉木,不会使用根本没有提及的梓木。

 

  潘富俊则认为樯木是楠木。[7]楠木为樟科之滇楠(Phoebe nanmu)或桢楠(P. zhennan)的统称,木材质地坚硬、芳香而有美丽光泽,加工后不挠不裂,耐湿耐腐,历代被视为珍贵的建筑及高级家具用材、高级棺木,以及用来造船。由于秦可卿死后用楠木作棺也属越级,这样与文中所述相符,因此推测樯木是指楠木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楠木仍是分布较广泛的树种,宝贵人家使用楠木家具也是常事,一付棺板恐怕也值不了一千两银子。杨宪益等将樯木直译为qiang wood,当属权宜之计。[8]

 

  笔者推测樯木的原型植物最有可能的是紫檀木,确切地说是印度紫檀(Pterocrpus indicus)。印度紫檀又名蔷薇木、草花梨、花榈木、羽叶檀、青龙木、黄柏木,俗称“红木”,为蝶形花科紫檀属植物。落叶大乔木,树干通直,奇数羽状复叶,花芳香,花冠金黄色。荚果扁圆形,外缘有翅。木材生长轮明显,心材红褐、深红褐或金黄色,常带深浅相间的深色条纹。材质致密坚硬,有芳香,为优良的家具及建筑用材。产印度、菲律宾、马来半岛及中国广东等地。

 

  明清以来,我国曾大量从印度等地进口紫檀木。被称为紫檀木的树种很多,但周默认为,真正的紫檀则只有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一种,又名小叶檀、金星紫檀,蝶形花科紫檀属植物。紫檀木生长缓慢,数百年才能成材,材质极佳,常制成精致的家具或工艺品,故极其珍贵。[9]《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看见“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个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这里的紫檀就是檀香紫檀。不过,作为“樯木”原型植物的却是同一属的印度紫檀,又曰蔷薇木。在胡世平的《汉英拉动植物名称》中,将蔷薇木、紫檀、红木、花榈、青龙木列为同一种植物,享有相同的拉丁文学名Pterocrpus indicus,即印度紫檀。[10]根据小说中樯木为名贵木材,但又不是檀香紫檀,结合文中棺板色香味的特点,又考虑“樯木”与“蔷薇木”的谐音关系,故推断樯木可能为印度紫檀。

 

(三)麝

  《红楼梦》第十三回说秦可卿的棺材板“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第十八回写元春省亲时,“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这里的“檀麝”、“麝脑”写的是三种生物香料,人们对“檀”、“脑”的界定较为一致,“檀”为白檀树(Santalum album),又名檀香树,檀香科檀香属植物。主产于印度东部、泰国等东南亚及澳洲等湿热地区,其木材能制作高级器具和雕刻物,亦可作熏料。《红楼梦》第四十三回说宝玉出北门,想用檀、芸、降三样香来祭金钏,檀即是檀香。“脑”为龙脑香树(Dryobalanops aromatica),龙脑香科龙脑香属植物。产于苏门答腊、古南海波斯及我国闽广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全株具香味,材质好。凿开其树干或树枝,引出的液态树脂称膏香、婆律膏,加工后的产品称冰片、瑞脑、梅花脑子、龙脑等,以示珍贵。

 

  这里的“麝”一般认为是指麝香。[11]杨宪益和戴乃迭英译为musk,[12]《红楼梦大辞典》[13]也说“味若檀麝指樯木气味宜人,有特异的香气而言,说明樯木的珍贵”。对檀、麝是什么具体的生物没有说明。麝为麝科动物,常见的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原麝(M. moschiferous,香獐)和马麝(M. chrysogaster)等。麝香为雄麝的香腺囊所分泌和贮藏的香料,含巨环麝香酮成分,是制造高级化妆品和定香剂的香料,也具活血散结、开窍醒神等药用功效。《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就有贾芸向醉金刚倪二借银子,买了一些香料如冰片麝香去孝敬凤姐、谋取差事的事。因此,将“味若檀麝”和“麝脑之香”之“麝”理解为麝香也是可以的。但是,“檀”、“脑”都是香料植物,“麝”是否也是香料植物呢?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中说:“麝香木出占城、真腊,树老仆淹于土而腐,以熟脱者为上。其气依稀似麝,故谓之麝香。若伐生木取之则气劲而恶,是为下品。泉(即泉州)人多以为器用,如花梨木之类。”这说明当时在我国重要的对外商贸中心福建泉州,用麝香木、花梨木作为器具已属常见,用进口的麝香木做家具已成一定规模。宋人叶廷珪《香谱》也有记述:“麝香木出占城国,树老而仆,埋地土而腐,外黑内黄赤,其气类于麝,故名焉。”明朝末年的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述香料云:“占城出麝香木,暹罗出罗斛香、梨香、降真香,渤泥有金脚脑、水札脑,登流眉有蔷薇木。”文中皆提及“麝香木”,则“味若檀麝”和“麝脑之香”的“麝”完全有可能是指植物。这种植物应为一种香料树木,很可能属檀香科,但不会是檀香树本身,否则就不会“檀麝”、“麝脑”并列了。如果以上推断成立,则《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元春打发夏太监出来赐给宝玉、宝钗等人的红麝香珠串都应该是用麝香木所制成的。  

 

  曹雪芹精于描写香料木材及其制品,如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赐给贾母的礼品有沉香拐拄一根、伽楠念珠一串。沉香(Aquilariasinensis)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的香料植物,产东南亚及中国海南等热带雨林中。伽楠念珠是由沉香木所制作的念珠,它们都具有香气和保健作用。因此,麝香木在明清时可能也是一种珍贵的香木,可惜其具体的种类尚未考出。

 

(四)榆

  《红楼梦》第十七回说及稻香村:“外面却是桑、、槿、柘,各色树稚新条,编就两溜青篱。”胡献国等将“榆”解释为地榆,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入药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外用可治水火烫伤。并认为古时“桑”、“榆”并称说明榆的用途不次于桑,并举第十八回宝玉诗中的“桑榆燕子梁”之句为证。[14]

 

  其实,此“榆”并非地榆而是榆树(Ulmus pumila)。榆树又名白榆、榆钱树、家榆等,榆科榆属植物。高大落叶乔木,春季先叶开花,花多数成簇状,果实扁圆有翅,种子位于中央,幼果称榆钱儿,可食。

 

  榆树在我国南北均有分布,材质较好,主要用作观赏绿化、防护林和轻盐碱地造林树种。榆皮入药称榆白皮,治小便不通、淋浊、水肿、痈疽发背、丹毒、疥癣等。《红楼梦》提到榆树的地方还有第二十七回,黛玉泣残红中哭道“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第七十八回则有“秋榆飒飒,蓬艾萧萧”。本句中的桑、榆、槿、柘都是农村住宅旁边常见的植物,主要表现稻香村的田园风情。

 

(五)百合香

  《红楼梦》第十八回说元妃省亲时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第四十一回写刘姥姥醉后睡了宝玉的床,(袭人)忙将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 第五十三回写祭宗祠、开夜宴时,贾母的正室之中,当地火盆内焚着松柏香、百合草”……“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的百合宫香

这里的“百合”曾被误解为植物。[15]百合(Lilium brownie var. viridulum)又名百合蒜,百合科多年生草植物,因其鳞茎外有多瓣鳞叶重叠累生而得名。鳞茎入药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可是,这里的“百合”是指将多种香味原料相混合而制成的熏香,称合香,百是数词,百合香即richly blended incense的意思。[16]

 

  合香的功效比单味香更佳,其著名的四种原料即“沉檀龙麝”——即沉香、檀香、龙脑香和麝香。《香乘》说合香之道要使众味合一,不让各种香味各自为政。比如八份檀香和两份沉香配成的线香烧出之味,是檀香中带有淡淡的沉香,比单纯的檀香气味更香。而八份沉香和两份檀香烧出后则几乎全是沉香味,檀香味极少,但沉香之味则更柔和。古人常用百合香,《汉武内传》说:七月七日设在大殿上以紫罗席地,燔百合之香,燃九光九微之灯,以待王母。何逊的诗中说:“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合香。”

 

(六)黄松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在游大观园的酒席上,凤姐给刘姥姥一个大酒杯,刘姥姥道:“我掂着这杯体重,断乎不是杨木,一定是黄松的。

 

  植物学上并没有黄松这个物种,《红楼梦大辞典》也没有列入这个词条。有人考证黄松为鸡毛松(Podocarpus imbricatus),属罗汉松科植物。[17]因其细柔的叶排成二列似羽毛,心材黄色而得名。由于木材质优,比重大,在菲律宾、泰国用于制作家具及雕刻等,在清代可能有进口。但是,鸡毛松为我国渐危珍稀植物,国内主要分布于南方,数量较少,又是典型的热带森林树种,无论北京还是南京都不会生长,普通百姓也不会听说或认识这种植物。

 

  乡下人刘姥姥姥所熟悉的黄松究竞是什么植物呢?《曹雪芹在西山》[18]一书给出了答案,其在“诗句入实的黄叶山村”一节说:“二百多年以前香山、金山一带满山遍野都是青松(又名黄松)、枫树、柳树、黄栌树、柿子树、野漆树。”其后又在“无独有偶黄松书箱的发现”[19]一节说:“两个箱子叠起来也可以。书箱的木质一望便可知是老黄松木。”由此可见,黄松即是青松,青松是黄松的通称和俗称。那么北京西山的青松是什么种类呢?据《北京植物志》载,北京地区现有的松属植物有七种,除国外引种者,原产的只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皮松(P. bungeana)和华山松(P. armandii)三种。白皮松树皮有红白色斑块相间杂,易于识别,而华山松在北京分布较少主要分布于晋、陕、豫、川、滇等等山区。北京分布最多的松树是油松,大观园种植的松树也最有可能是油松。因此,黄松、青松、油松即为同一物种,是为当地人所熟知的常见植物和用材。

 

(七)凤尾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写贾宝玉在袭人的怂恿下到屋外去散心:“说着,便顺脚一径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

 

  “龙吟细细”是形容风吹竹动,有如箫笛发出清细悦耳的声音,学界对于此点多无异义。而关于凤尾森森,不少观点认为是形容“凤尾竹”之茂盛。《红楼梦大辞典》说:“凤尾,竹的一种品种,名凤尾竹,叶细而密,今山西玄中寺尚盛植。长不盈丈,纤枝婀娜。”[20]《红楼梦植物图鉴》说:“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var.riviereorum,禾本科,又名观音竹,是凤凰竹的变种。《竹谱详录》云:‘凤尾竹生江西,一如笙竹,但下边枝叶稀少,至梢则繁茂,摇摇如凤尾,故得此名。’”[21]

 

  凤尾竹原产中国南部,这里且不论北京一般不适于喜热的竹子之生长,就凭其长不盈丈的矮小,也很难想象潇湘馆的竹子具有飘逸之态。因此,凤尾森森的“凤尾”不应是专指凤尾竹,而是整体上形容竹林之茂盛。凤尾森森来源于方伯谟的《斑竹》诗:“凤尾森森半已舒,玳纹滴沥画谁如。”可见其诗本呤的是斑竹而不是凤尾竹。可以说,所有竹子的顶稍都会下垂如凤尾。因此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北京第2版的《红楼梦》对此句的注释并没有指名是凤尾竹,孙逊的《红楼梦鉴赏辞典》中也只是说:“凤尾,指竹子,喻其叶茂如凤尾;森森,茂盛貌。”[22]潘富俊的观点则是折中,他认为潇湘馆门前即种有湘妃竹(斑竹),也种有凤凰竹。

 

  那么潇湘馆的竹子会不会是湘妃竹(即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larcrima-deae)呢?这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桂竹的变型,竿高达5—10米,竹秆及分枝有紫褐色斑点。产于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为著名观赏竹,秆用作制工艺品及材用。结合方伯谟的《斑竹》诗题目看,潇湘馆可能种有斑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近水赏月联句时,坐的就是两个湘妃竹墩。这说明大观园中是有湘妃竹的制品的,但这竹墩可以是从南方买来的,并不等于就是潇湘馆种植的。第三十四回黛玉在旧帕上提诗曰:“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此时并没有肯定这些竹上有斑痕。更重要的是第三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时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从这段话看,此时的竹子尚未变成斑竹,自然不会是斑竹。潇湘馆的竹可以看作是广义的竹。如果非要落实到某个物种上,则湘妃竹要比凤尾竹更适合一些,因为在它身上体现着更深厚的文化寓意。

 

(八)白海棠

  第三十七回贾芸给贾宝玉留信说:“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海棠这一名称容易被人误会,把春天的木本海棠花和夏秋天的草本海棠混淆起来。

 

  《红楼梦》第十七回提到的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又名海红、小果海棠,为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春天开花,一般为粉红色。潘富俊认为贾芸送的白海棠是一种纯白色的重瓣白海棠(Malus spectabilis cv. Albiplena)品种,稀少珍贵。而本文中的海棠却是秋天开花且是盆栽的:“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那么是什么海棠呢?开着白花,如此之少,值得大家呤诗作社的。邓云乡《红楼识小录》中说,“陈诏的《红楼梦小考》第八一则(刊《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四集)‘白海棠’中,引的资料都是说木本海棠的,是把季节弄错了,忽略了这说的草本秋海棠。”[23]周汝昌也认为白海棠是属于秋海棠一类植物,[24]尤其是“七节攒成雪满盆”把秋海棠叶下的梗子和一节节的花茎说得很形象、很清楚。[25]

 

  秋海棠(Begonia evansiana),又名相思草、八月春、玻璃翠,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木本。茎绿色,节部膨大多汁;具根茎或块茎。叶互生,有圆形或两侧不等的斜心脏形,颜色多样。花顶生或腋生,聚伞花序,花有白、粉、红等色,花期4—11月。笔者多年未曾见过白海棠,恰巧2010年夏秋时同时发现北京植物园有少量栽培,意大利的一个小城法恩莎(Faenza)却有较多的栽培,可见现在的白花海棠比清中叶时期要普遍得多了。

 

 

[1]刘世彪:《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2]胡献国、胡爱萍、孙志海:《看红楼说中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77—78页。

[3]曾芸:《向日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

[4]《种子科技》编辑部:《西瓜并非我国原产》,《种子科技》1987年第三期。

[5] http://baike.baidu.com/view/741321.htm(2013-8-8)

[6]邱华东:《也谈〈红楼梦〉中的“樯木”——与周汝昌、刘心武先生商榷》,《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7]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8] [清]曹雪芹、高鹗著,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汉英对照),外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9]周默:《紫檀研究若干问题之我见》,《收藏家》2006年第1期。

[10]胡世平:《汉英拉动植物名称》,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2页。

[11]胡献国、胡爱萍、孙志海:《看红楼说中医》,第104—106页。

[12] [清]曹雪芹、高鹗著,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汉英对照),第481页。

[13]李希凡、冯其庸:《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112页。

[14]胡献国、胡爱萍、孙志海:《看红楼说中医》,第110—112页。

[15]胡献国、胡爱萍、孙志海:《看红楼说中医》,第117—119页。

[16] [清]曹雪芹、高鹗著,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汉英对照),第473页。

[17]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第127页。

[18]舒成勋、胡德平:《曹雪芹在西山》(第二版),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19]舒成勋、胡德平:《曹雪芹在西山》(第二版),第73页。

[20]李希凡、冯其庸:《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第20页。

[21]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第93页。

[22]孙逊:《红楼梦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23]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第173页。

[24]邓云乡:《红楼识小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25]周汝昌:《周汝昌梦解红楼》,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114页。

 

 

 

作者:刘世彪

本文系红迷会独家合作稿件,经北京曹雪芹学会会刊《曹雪芹研究》授权转载。

原文刊载于《曹雪芹研究》2014年第1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