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西山故居在哪里
2018-04-10 11:38:29    浏览:1975    作者:曹雪芹文化中心返回上一级


曹雪芹的西山故居在哪里

                                 ——兼谈曹雪芹纪念馆的地理环境

(选自《曹雪芹研究》2015年第1期)

邓庆佑

 

     曹雪芹在北京西郊住过家,这是他的好友张宜泉明白无误地说过的。张诗《题芹溪居士》中“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之句就是明证。然而,就现在一般人的概念说,复兴门到石景山一线以北,西直门经八大学院、北大、清华一线以西到西山脚下,都应是西郊的范围,这里少说也有一二百平方里。这偌大一个地方,究竟哪数十平方或百馀平方米之地是曹雪芹故居之所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仅仅靠张宜泉诗中透露的这点消息,那就真有点儿像大海捞针,“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样儿了。

 

    好在曹雪芹的远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都是“从龙入关”,对清朝开国卓有功勋,入了旗籍的。从此,曹家就由汉人的子孙成为满族的成员。曹雪芹既然在旗,旗人就有旗人的规矩,就要受满族规章制度的约束。此其一。第二,曹雪芹是一代文豪,绝非等闲之辈,他所到之处总会留有一些令德美声,虽然由于他家的特殊遭遇,不可能载入官方文书,传之久远,但总会留给后人口碑流传。所以,关于曹雪芹在西郊的住地,只要稍加留意,就有端倪可寻,有线索可查。

 

 

    曹家属正白旗,原来是多尔衮麾下,顺治八年由皇帝直接管辖。曹家从曹玺、曹寅、曹颙到曹頫,三代四人,都由内务府派驻江宁(今南京)织造署任织造官。到曹雪芹的叔父曹頫三世,由于亏空内帑(这是表面口实,实际上还有政治原因),被革职抄家,包括他的家属在内,都要解回北京,听候处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十三云:“八旗外任官员,凡有降级革职……应归营者,一经离任,该督抚即令接任官,将该员所有家口,逐一详查,共有若干名数,备造清册,一面催令起程,一面出具并无遗漏隐匿印结,同册一并咨送该部该旗,以备查覆。”曹頫既是内务府的外任官,又是正白旗佐领下的正身旗人,他和他的家人回到北京以后,就要到内务府及他所属正白旗佐领(即所谓“该部该旗”)报到。而且,不管曹頫的官儿多大,既被革职抄家,治罪回旗以后,就只是一名普通士兵——所谓满洲阿哈。据一些专家考证,当时曹雪芹只有十三岁,但他作为曹頫的家属,成丁以后,他的军籍同样只能是正白旗某佐领下的包衣阿哈——“叶落归根”。后来曹雪芹不在右翼宗学任职(据考证,曹雪芹在这里当过职员。一说当过教师),就于现在尚难查明的某年,以正白旗满洲旗下“闲散人丁”的正身旗人身份,到香山正规军营中去谋求当一名不称职的士兵。这不仅是当时的制度,而且可以领取钱粮,能维持起码的生活,是他当时最好的去处。不过,曹雪芹到香山以后,也只能按照规定,住在他所属的正白旗范围之内,否则,就违犯旗人的制度。

 

     果然,后来就有曹雪芹曾住在香山正白旗的口碑流传。别的暂且不说,这里我们只介绍张永海的一些叙述。张永海原是蒙古旗人,1963年六十岁他家从清初到现在,一直住在香山门头沟村正黄旗。他的父亲张窦泉,蒙古名莫德里·阿休,虽读书不多,却酷爱音律和编唱莲花落,与一些朋友在当地上装连台演出对《红楼梦》的作者也有探究。张永海从小受他父亲的影响,对曹雪芹在香山一带的传说知之颇多,为此,1963年3月,吴恩裕邀同吴世昌、周汝昌、陈迩冬和恩裕先生的夫人骆静兰女士,专程往访了他,嗣后还发表了详细的访问记。张永海说:

  

    他(指曹雪芹——引者)搬到香山,按拔旗归营的例,住在正白旗,每月拿四两银子,每季一担米,按他这俸禄说,他住的应是三间房子。……他住的地点在四王府的西边,地藏沟口的左边靠近河沟的地方;那儿今天还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树。……有人说曹雪芹住在北辛庄杏石口,那是没有的事儿。他是旗人,必得住在旗里头。北辛庄是民居,出了健锐营的范围,他就不能住。那时候旗里和民居是分得很严的。

……

 

    有一个叫做“鄂比先生”的镶白旗人,也是不知道犯了什么罪,拨归健锐营镶白旗来住,他比曹雪芹来香山怕还早些。……和曹雪芹老早就熟识。在香山,两人住处只隔一个四王府,他俩常常聊天,有时在四王府附近的小酒店喝酒,曹雪芹就跟他谈《红楼梦》,后来鄂比都能背着讲出全部《红楼梦》的故事。曹雪芹的生活渐渐穷困起来,虽有敦家哥俩(指敦敏、敦诚——引者)偶尔帮助,也不济事。……那时曹家还有好亲戚,有钱不肯借他。到了年下,鄂比就送他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失义世间多。”

 

    有趣的是,在两吴一周三位老红学家和陈迩冬、骆静兰往访张永海的八年之后,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原38号)房主舒成勋西耳房山墙粉皮脱落,发现了一批诗文墨迹,计有古诗七首、对联两副、散文一篇。其中两首诗为:“蒙挑外差实可怕,惟有住班为难大。往返路途走奔驰,风吹雨洒自啧嗟。借的衣服难合体,人都穿单我还夹。赴宅画稿犹可双,途穷受气向谁发?学题拙笔”、“富贵途人骨肉亲,贫穷骨肉亦途人。试看季子貂裘蔽,举目亲人尽不亲。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录于抗风轩之南几。拙笔学书”。又对联一副为: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失义世间多。真不错。

 

    上面所录的第二首诗,原抄作扇形。对联原抄作菱形,其中上联末一字“少”,比传说中的“有”对得更为工稳,可能是因为张永海记忆有误。对联后面的“真不错”三字,无疑是旁人对它的评价,也是书写作菱形本身的需要。张永海的传说中,就没有这个评价。由于两首诗后署的“拙笔”与后来发现的据说是曹雪芹的一对书箱门上“拙笔写兰”中的“拙笔”字迹相近,而这副对联又有是鄂比送给曹雪芹的传说,所以这一发现传出以后,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一些热情的人甚至认为这就是曹雪芹的故居。当然也有一些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这些诗文和曹雪芹毫无关系。他们说,如果前录第二首诗所署的年份“丙寅”是乾隆十一年(1746),那时健锐营还没有建立。因为该营是乾隆十三年(1748)专门组织的一支登城攻坚部队——云梯部队,于攻打金川无果,归来后,于乾隆十四年(1749)才建立的。如果这个“丙寅”是指嘉庆十一年(1806),则曹雪芹逝世已经四十多年了。

 

    我们觉得,要凭这几篇题壁诗文,就认定这里是曹雪芹的故居,证据的确似乎还不够充分。而且这些诗文,除对联外,据查大都是曹雪芹以前的人所作,出自《东周列国志》和《西湖志》等旧籍中。从取材看,虽表现了选录者不得意的心境,与曹雪芹当时的情况颇合,但有些篇什,文笔粗俗,如果说这里就是曹雪芹的故居,则一代文豪将这样一些文字写在自家的墙壁上(纵使不是自己写的),总觉不合身份。当然,我们认为,也不能说与曹雪芹毫无关系,因为张永海说过是鄂比送给曹雪芹的对联在这里出现,就非没有缘故。我们还认为,这绝不是张永海故设圈套、有意作伪,因为题壁诗文的保护方式,是先在写有字的墙壁上覆盖一层白色印花纸,再在纸上糊黄泥,最后做涂刷大白等表面处理工作。由于漫长岁月的分子扩散作用,待外墙皮被揭下时,印花纸已经不存在,它完全消溶到了墙皮中,而纸上的图案却留存在黄土的表层上。[①]这种情况,绝不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能造成的。又,乾隆十一年健锐营虽然没有建立,但玄烨从康熙十六年(1677)起,就在香山寺设立行宫。雍正继位后,又在卧佛寺建立第二行宫,改香山寺为第一行宫。乾隆初重修香山寺,改名静宜园,名虽不同,实际上还是行宫。从康熙十六年,到乾隆十一年,共六十九年,三代皇帝经常到这里驻跸巡游。像这样一个重要地方,当然会驻有警卫部队。而且,这支部队只能由满洲八旗兵充任,汉军旗是没有资格的。所以,曹雪芹在健锐营未建立之前,就来到这里当一名冒牌的护卫兵,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关于这一问题,胡德平同志已做过充分的论证。[②]

 

    正是因为这些,所以我们认为,今天正白旗39号,虽还不能肯定地说就是曹雪芹的故居,但也不能说它与曹雪芹没有关系。在还没有证据证明正白旗范围内的其他某地是曹雪芹确凿无疑的西郊故居以前,故居和纪念馆可以两说并存,并在进一步掌握材料以后,再进行心平气和的讨论。当然,我们认为还是在这里设立纪念馆好,因为曹雪芹虽不一定在这里居住过,却在这一带居住过,比在外省外市建立“荣国府”、“大观园”之类更加合理得多。果然,经过有关方面的努力,1984年4月22日,全国第一座,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座曹雪芹纪念馆在这里开幕了。

 

    纪念馆是在原来的39号基础上向西拓展,一字排开,共建十二间,分五个展室。第一展室为起居室;第二展室为写作室;第三展室为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模型展览;第四展室是展出题壁诗文残片,曾盛传曹雪芹用过的两个书箱及《废艺斋集稿》中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双钩摹本影印件;第五展室是与故居有关的辅助展览,如香山地区收集到的《红楼梦》中提到的一些实物样品,等等。1989年,又在原展室后面新建房屋六间,与前面展室的展品做适当调整后,辟为第六、第七两个展室。第六展室,展出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资料;第七展室,展出《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和研究论著。

 

 

    曹雪芹纪念馆坐落在西山脚下,北京市园林局植物园的范围内。它头枕寿安山,东倚金山,西傍香山。它的北面是卧佛寺,距离约三华里;西面是香山公园和碧云寺,距离约二华里;南面与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基本上只有一条马路之隔;东面便是紧靠金山山脉了。这里的地形呈簸箕状,如果说卧佛寺在簸箕的正底,纪念馆就在左面边缘靠近簸箕口的部位。它的西墙外有条河沟,每逢雨季,地藏沟一带的雨水就流经这里(现在这里开辟了一个人工湖)。门前有三棵古槐。西面两棵,枝粗叶茂,昂然挺拔。东面的一棵,就是张永海说的有二百多年的大槐树。这是一棵歪脖树。所以当地民间传说称雪芹故居的景色是:“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

从纪念馆往北约三里许,有十方普觉寺,唐代建。“在唐名兜率,元名昭寺,名洪庆,明曰永安”,到清代,雍正皇帝赐名卧佛寺,有御制碑,又有乾隆皇帝御书联额。寺前,远远就能见到有四柱三门七楼琉璃牌坊一座,上有“同参密藏”四个朱红大字,气势雄伟。据说,有人认为,这就是《红楼梦》中描写的两处石牌坊的原始形态[⑥]。进入寺内,殿前有娑罗树二棵,传说是西域种,建寺时移来。乾隆年间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吴长元奉命将《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两书增删重写《宸垣识略》时,树大“已三围矣。叶似楠,皮如玉兰,色葱白,最洁,鸟不栖,虫不生子。花苞大如拳,经月方谢。子如橡栗,可疗心疾”。后殿有铜卧佛一,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1465—1487)造;另一小殿,内有香檀卧佛一,唐贞观年间(627—649)造,吴长元重写《宸垣识略》时已无[⑦]。

 

    出卧佛寺西角门,就进入樱桃沟。这是因多樱桃树,故名。从这里西北行约一里许,“石桧书巢”在焉。这是孙承泽隐居之地。孙字耳伯,号北海,因所居之地为退谷,又自号退谷,山东益都人,明崇祯四年进士,官至刑科都给事中。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后来隐居,专事著述,《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都是在这里写作的。孙宅除“书巢”和“水流云在居”尚存外,其馀都已倒塌。近人周肇祥稍事修整,辟为私家花园,人称周家花园。周精于画事,国民党时期曾为北平市市长,解放后逝去。复前行,又约一里许,两山相夹处,便是水源头,也有叫“水尽头”的。这里有巨石一块,上刻“白鹿源”三字,相传系周肇祥所为,当地人叫它为“元宝石”,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曹雪芹将它人格化以后,出现在《红楼梦》中的那个“愚玩怕读文章”的贾(假)宝玉。周肇祥还在水源头近旁建了一座观云亭,两边对联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里的地势高,看下面山沟里的水蒸气,飘忽聚散,时有时无,别是一种情趣。

 

    元宝石附近相对比较开阔,对面的大树下有一块大石头,1936年,北平“民先队”在樱桃沟组织“抗日救国军事夏令营”的时候,就在这里演讲、授课。参加军事夏令营的,除民先队队员外,还有清华、北大等一些高校的爱国进步学生。一天,陆平看见同学赵某某拿着凿子和锤子在大青石上首先凿出一个“保”字,陆平接着也走了过去,与他一起凿,最后凿出“保卫华北”四个繁体大字。夏令营结束后,大青石仍然留在樱桃沟,陆平们继续走着革命的路。全国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陆平当了北大校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陆平被打成“黑帮”,关进“牛棚”,审查、批斗,令他交代历史上的点点滴滴。从此,陆平的子女们才从父亲口中得知这块“保卫华北”的石刻,并于1974年三次到樱桃沟寻找。前两次都没有结果,夏末第三次去的时候,才找到这颗凹凸不平的石头,上面覆盖着青苔。他们找来一块尖石,顺着凹进去的纹路轻轻地刮,终于露出了“保卫华北”这四个大字。1975年春末夏初,在隔了三十九年之后,陆平在儿女们的搀扶下,才再一次来到这块大青石前面,并摄影留念。

 

    后来,有关管理部门在这里建立起一座“一二·九”纪念亭,旁边竖立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有书法家刘炳森写的碑文。

 

 

    从纪念馆前面朝西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香炉峰,俗称鬼见愁,这是香山地区的最高点。从前只能徒步登山,爬到山顶,虽然只有575米,如果平常缺乏锻炼,真有点腰酸腿痛。此时向西望去,只见浑河流过。浑河即桑干河,从保安旧城过沿河口,通石港口,直抵卢沟河。苏辙《渡桑干诗》:“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桑干下流是浑河,浑河下流为卢沟河。燕人谓黑为卢,本一水也。上世纪50年代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以这条河流为题材写的一本小说。

 

    上世纪80、90年代,香山公园内有索道缆车可以直接登顶,乳黄、嫩绿、青翠、深蓝、浅紫,以及黄花、红叶,等等,各种各样的东坡美景一茬接着一茬,一季接着一季,皆从前后左右、眼前座下徐徐流过,最后同样在山顶原点着陆。此时期西北放眼望去,视野内便是黄帝大战蚩尤的古战场,最后黄帝将蚩尤击杀在涿鹿山上。涿鹿山在今天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大约官厅水库一带。这里如今不是一马平川,看得不是很清楚,但距离很近,其间直径不过二三百里。

 

    香山真的有香吗?什么香?江夏郭正城《香山寺》诗云:“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墙外株林疑鹿苑,路傍石磴转羊车。四天天上知何处?咫尺轮王帝子家。”[⑧]所以刘侗和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说:“或云,香山,杏花香,香山也。香山士女,时节群游,而杏花天,十里一红白,游人鼻无他馥。”[⑨]十里大的地方,游客除杏花香外,闻不到其他香味。寺庙建筑在这里,广居正位,又取这样一个寺名,真是名实相符,恰如其分。

 

    其实,香山寺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它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它始建于金世宗(完颜雍)当政的时代,大定二十六年(1186)二月建成。当时世宗幸寺,赐名大永安寺。越三年,世宗崩,章宗(完颜璟)立。第二年(1190)为明昌元年,后来又一改承安,二改泰和,在位十九年。根据遗存到现在不很完整、又不很系统的史料判断,他们父子应该是从香山东坡一直到山脚下,后来成为香山公园所在的这一建筑群的开创者,章宗参与经营的更多,功劳更大。如说“西山古迹多金章宗所遗,寺即金章宗之会景楼”。还有金章宗的祭星台、护驾松、梦感泉、棋盘石、蟾蜍石和香炉石等,这应该是后人对一些自然景物的形成不得其解,或将它们与某些历史名人相联系后产生的联想,如刘侗和于奕正在他们的书中所说:“金章宗之台、之松、之泉也,曰祭星台、曰护驾松、曰梦感泉。仙所奕也,曰棋盘石。石所形也,曰蟾蜍石。山所名也,曰香炉石。”[⑩]而不是所有这些都与金章宗的作为有直接关系。

 

     前面已经说过,大永安寺始建于金世宗,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1436—1449),太监范宏进行了拓展。因为这里泉多,寺名也改成了甘露。泉上有石桥,桥下有方池,又遣中官以金鱼数十,投入池中。寺殿五重,宽广约略相等,斜廊平檐,翼以轩阁。殿东有来青轩,匾额为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1573—1619)所题。轩五楹,栏楯外垣以砖甓,下临绝壑。从这里“凭栏东望,不但芙蓉十里,秔稻千顷,尽在目中,而神京龙蟠凤舞,郁葱佳气,偪窗而来,大挹山川之秀,信为诸胜地第一”[11]。这真正是一个极好的观赏景点。刘侗、于奕正说: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一日作者心,当二百年游人目,为难耳。丽不欲若第宅,纤不欲若园亭,僻不欲若庵隐,香山寺正得广博敦穆。岗岭三周,丛木万屯,经涂九轨,观阁五云,游人望而趋趋,有丹青开于空际,钟磬飞而远闻也。入寺门,廓廓落落然,风树从容,泉流有云。寺旧名甘露,以泉名也。泉上石桥,桥下方池,朱鱼千头,投饵是肥,头头迎客,履音以期。级石上殿,殿五重,崇广略等,而高下致殊,山高下也。斜廊平檐,两两翼垂,左之而阁而轩。至乎轩,山意尽收,如臂右舒,曲抱过左。轩又尽望,望林搏搏,望塔芊芊,望刹脊脊,春望麦朝,秋望稻晚。皛望潦夏,绿望柳春。望九门双阙,如日月晕,如日月光。[12]

 

    刘侗,号同人,又号格庵,湖北麻城人,初为诸生,即二十以上的生员,弃学以诗之自豪的年轻人。由于他受到湖北督学葛某的赏识,又与竟陵派首领之一的谭元春友善,写作方面也受到谭某的影响。而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以“幽深孤峭”和“序致冷隽”为特点,被礼部参奏,谭元春等首领被降级,刘侗在家乡也难以立足。于是他来到北京城,与宛平人于奕正结识,一同撰写了《帝京景物略》。崇祯六年,他在顺天乡试中考取了举人,七年又中进士。当年他与于奕正取道南京,准备到湖北游览,不果。刘侗中道与于分手;于奕正在江南游览了很久,于崇祯九年(1636)回到南京,病死在旅舍中,年四十岁。往前推四十年,他出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于奕正死后,刘侗护其丧回宛平。后来他外放江苏吴县知县,还未到任,路过扬州,死于船中,年四十四岁。他比于奕正大约只大一到二岁。

 

    我们之所以不惜花费如此多的篇幅,引用《帝京景物略》中这一段文字,介绍竟陵派散文的特点,因为它是竟陵派散文的代表作。这种文体冷僻艰涩,不容易读懂,还表现了不少封建思想,记述了鬼神显现和因果报应[13]。但是我们更注重的是,它使我们知道旧名甘露的香山寺,由于作者(今天应该说是设计师)的艰苦用心,又有二百年来游客的验证,广阔博大、威仪多貌的香山寺就这样高标准、高规格地建成了,成为游客们的首选。

 

    与此同时,“上指玉华寺,再上指玉皇阁;下指碧云寺,再下指弘法寺,凡折且息,十有八而径尽。玉山门,香山乃在其下”。这个山门,指的是洪光寺的山门。洪光寺是高丽僧郑同所建。郑同,朝鲜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1465—1487),朝鲜国王李祹遣入中国,侍候宣宗,后来仍回朝鲜,归结圆寂。

 

    自洪光折而东,取道松杉中,从槐径入,一溪横之,过石桥,就是碧云寺。寺原为庵,元太宗窝阔台的宰相耶律楚材的后人所建。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1506—1521),内监于经拓展为寺;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1621—1627),宦官魏忠贤进行维修;清乾隆初年,又进行重修。“壮丽虽逊万寿(寺在西直门外,广源闸之西),而金碧鲜妍,宛一天界。大抵西山兰若(指寺庙——引者),碧云、香山相伯仲。碧云鲜,香山古;碧云精洁,香山魁恢”。又引会稽陶允嘉《纪游》诗曰:

 

金风猎猎吹远松,青霞朵朵生残峰。

西山一径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秾。

山僧不放山泉出,缭绕阶前声瑟瑟。

绿玉之华白玉桥,世界微明水天拂。

我从山水佳处来,徙倚不觉久徘徊。

    胜气缤纷眼前起,教人空忆越王台。[14]

 

    看来,陶允嘉游览了碧云寺之后,对这里的“纤秾”美景已经陶醉了,过去对越王台念念不忘的景色,没有必要记它了。

 

    清王朝初期,康熙、雍正和乾隆祖孙三代,与香山风景区都有直接关系,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作为。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皇帝就以香山寺为行宫,还留有题字和歌诗,如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璎珞岩的名字,就是康熙皇帝题写的;又如香山寺正殿门外有听法松,山门内有娑罗树,这里原来有康熙皇帝的《娑罗树歌》:

 

娑罗珍木不易得,此树惟应月中植。

想见初来西域移,山中有人多未识。

诲桐结蕊松栝形,千花散尽七叶青。

山禽回翔不敢集,虚堂落子风泠泠。

楚州遗碑今已偃,峨嵋雪外双林远。

    未若兹山近可游,灵根终古蟠层巘。[15]

 

    卧佛寺是雍正皇帝赐名,又是他确定为第二行宫,并将香山寺的康熙帝行宫改成第一行宫。乾隆即位后,既不提第一行宫,也不提第二行宫,而以香山寺为中心的香山东半边为静宜园,还说:“名曰静宜,本周子之意,或有合先天也。殿曰‘勤政’,朝夕是临,与群臣谘政要而筹民瘼,如圆明园也。”[16]他还设定二十八个景点,如:

 

   勤政殿:内额是“与和气游”,对联是“林月映宵衣,寮寀一堂师帝典;松花传昼漏,农桑四野绘豳图”。

 

   隔云钟:园内外幢刹交望,铃铎梵呗之声相闻,近者卧佛、法海、弘教;远者华严、慈恩;觉生最远,钟最大,即永乐中铸华严经其上者。每静夜未阑,晓星欲上,云扄尚掩,霜籁先流,忽断忽续,如应如和,致足警听。

 

   耒青轩:康熙原题“普照乾坤”,乾隆帝诗“胜地绝尘喧,璇题耀网轩。馀波流墨渖,健法突钗痕。尚睹云烟润,因惊夕月奔。圣情空想像,长此照乾坤”,又“凭栏东望,不但芙蓉十里,秔稻千顷,尽在目中,而神京龙蟠凤舞,郁葱佳气,偪窗而来,大挹山川之秀,信为诸胜地第一”。

 

   青未了:乾隆帝诗引“南山别嶂为宫门右臂,群峰苍翠满目。阡陌村墟,极望无际。玉泉一山,蔚若点黛,都城烟树,隐隐可辨”。

 

   丽嘱楼:重基百尺耸,万象四邻通。春色皇都好,都归一览中。等等。

 

    现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园范围内靠近360路公交车马路边缘的梯子楼、演武厅、阅武楼,是乾隆十三年(1748)由于攻打大金川无果,害怕各省生变而罢兵,在这里训练云梯兵,以备来年再攻。十四年二月初五日,大金川土司莎罗奔、郎卡通过旧隶废官岳钟琪,向经略大学士傅恒乞降,永世不敢再有违犯,并献古佛一尊、银万两。傅恒受佛却银,并派人将“大捷”消息飞报进京。十五日,乾隆帝据傅恒所奏,命令宣谕中外:金川已经平定,再无战事。因而在这里留下了这一段历史古迹。加以这一带寺庙尼庵鳞次栉比、红砖绿瓦,在阳光照射下,熠耀生色,“诸兰若内,尖塔如笔,无虑数十,塔色正白,与山隈青霭相间,旭光薄之,晶明可爱”[17]。这是一个多美的所在啊!无怪张宜泉要劝曹雪芹去把“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了。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曹雪芹还活着时候的情况,以及“康熙盛世”留下的历史见证。由于历史久远、时代播迁,特别是清王朝中后期和进入民国以后的一段长时期里,内有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且每战均以失败告终,使全国人民不仅被烧杀淫掠,还要割地赔款。尤以1860年的英、法联军战争(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战争为甚,而且一直打到北京,对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如圆明园、香山寺(即乾隆皇帝命名的大永安寺)进行破坏、抢劫,甚至焚毁。

 

    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及万春园),位于北京西郊历代园林荟集地区,占地共五千二百馀亩(350公顷)。园林格局基本成形于清乾隆时代,其创作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并吸收江南风景与园林精华,以园中有园的艺术结构,组织诗情画意于变化万千的景象之中,冠盛名者达百馀景。这是一座清朝鼎盛时期最宏伟、最幽美的皇家园林,被推为京畿“三山五园”之首。当时,中国园林在欧洲很有影响,圆明园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它不仅以园林著称,又是当时收藏珍宝、文物和图书的一座皇家博物馆[18],是全世界少有的壮丽宫殿。1860年10月6日被英、法联军占领。从第二天开始,两国的军官和士兵就疯狂进行抢劫,每人都是腰束累累,满载而归。遇珍宝则攫而争夺;遇珍贵却不可携带的,则以棒击毁。最后还纵火焚毁。

 

    英、法侵略者抢劫和焚烧圆明园的暴行,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1861年11月25日,法国大文豪雨果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说:“东方的夏宫(圆明园)是一个令人震惊、无可比拟的杰作。我们教堂的所有财富加起来也无法和这一东方巨大的,且又漂亮的博物馆相比较。”“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一个把腰包塞满,另一个赶紧效法,把箱子全装得饱鼓鼓。两个人手挽着手,心满意足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19]

 

    大永安寺是香山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香山的文脉之源。香山实际上是因寺得名。多年来,由于红叶驰名中外,掩盖了香山作为皇家园林的地位。现在圆明园已定为遗址公园,其中的畅春园和万春园已作为爱国教育基地保护下来。这样,“五园”就去掉了两园。剩下的,颐和园已大部分恢复,而静明园(玉泉山)和静宜园(香山),可以恢复又能对外展示的,只有静宜园了。而在“三山”中,除了万寿山外,可供参观展示的,就是香山了。

 

    静宜园这座皇家园林内,大小八十一景,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就有二十八景。要恢复香山,应该说是复建静宜园才准确。因为这里复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官式典范——“三山五园”,要了解那段历史、记住那段往事。

 

    永安寺复建工程已于2012年5月29日正式启动,三年后将成为香山,乃至京西又一重要景观。

 

2014年5月2日

 

 

 

[①]冯精志、冯华志:《一个不容忽视的发现——香山正白旗39号题壁诗考析》,《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2辑。

[②]参阅胡德平《香山曹雪芹故居所在研讨》,《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2辑。

[③] [清]敦敏:《访曹雪芹不值》,见《懋斋诗斋》抄本。

[④] [清]敦诚:《赠曹雪芹》,见《鹪鹩庵杂诗》。

[⑤] [清]张宜泉:《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见《春柳堂诗稿》刊本。

[⑥]参考胡德平《三教合流的香山世界》,见《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在西山》,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⑦] [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北京古籍出版社版1981年版,第300页。

[⑧]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三,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⑨]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0页。

[⑩]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第229—230页。

[11]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三,第54页。

[12]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第229页。

[13]参见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4]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三,第56页。

[15]见《日下旧闻录》卷四,第81页。

[16]见《日下旧闻录》卷一,第47页。

[17]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三,第52页。

[18]宋庆龄等1583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载王道成主编《圆明园重建大争辩》,浙江古籍出版社版,第3页。

[19]转引自王道成《圆明园重建大争辩·前言》,浙江古籍出版社版2007年版,第13—14页。

 

作者:邓庆佑

本文系红迷会独家合作稿件,经北京曹雪芹学会会刊《曹雪芹研究》授权转载。

原文刊载于《曹雪芹研究》2015年第1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