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读什么,怎么读?
2021-05-16 09:00:00    浏览:1411    作者: 杨锦辉 整理返回上一级

杨锦辉 整理 


近几年来,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热点。2017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将《红楼梦》列为6部必考书目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2019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山东等6省(市)先行使用的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将《红楼梦》列为“整本书阅读”必读书。此外,2016年起,全国小学、初中使用的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也有相关选文教学。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红楼梦》阅读进入了一个新的经典化传播时代。那么,对于高中师生而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究竟读什么?怎么读?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这是需要红学界和教育界及相关学术机构共同面对和解决的时代新课题。在专题研讨过程中,共有五位嘉宾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我们根据会议录音整理出各位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刊载于此,以飨读者。


主持人:位灵芝  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


与会嘉宾:胡文骏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副主任、编审何   郁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语文学部负责人、特级教师韩   璐  北京市101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锦辉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郭亚妹  北京曹雪芹学会副秘书长、“品红课”负责人  一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读什么? 胡文骏:过去几十年里,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都有《红楼梦》的选篇,现在高中语文新教材又有了“整本书阅读”。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红学研究的进展,论文、专著是前沿,随后会反映在出版物上,比如1982年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之前,通行的是程乙本整理本,随着红学界对于以脂砚斋评点本为代表的早期抄本的研究深入,对于整理本的底本也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红研所校注本诞生,但是否能及时被教材编写者吸纳?红学研究的成果能不能反映到基础教育里面?能不能及时地相融合?举两个例子,一是我最近注意到最新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选篇,版本出处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这是周汝昌等校点、启功注释的《红楼梦》第三版,其实目前已经不再通行。它是以程乙本作为底本整理的,而不是我们现在通行的红研所校注本(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它们的文字是有差异的。程乙本和庚辰本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很多红学专家都仔细研究过。可能在中学教学里不太重视版本的细致推敲。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庚辰本?因为红学界认为庚辰本是更接近曹雪芹《红楼梦》原貌的,我想教材编写者也好,教学实践者也好,应该和学界的成果更融合一些。另一个例子就是《红楼梦》作者的署名问题,红研所校注本2008年修订版根据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秉着客观的学术态度,把后四十回改为“无名氏续”,这一改变引起关注,尤其到2017年底我们推出珍藏版,媒体报道曝光比较多时,不少读者提出异议,有些就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和学生家长,因为“曹雪芹著、高鹗续”在之前已经成为一个文学常识,很可能是考试会考到的题目,一些家长和老师打电话过来问,这样的改变是不是违背了文学常识?这其实也是红学研究成果与大众传播和教学——尤其是中学基础教育的融合问题。这一点可能还需要红学专家与教材编写者、教学一线的老师更密切地交流,像今天的会议这样,不同领域的碰撞交流。几十年来,各种教材里面的《红楼梦》选文根据的底本可能更多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近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每年几十万的销量,很大一部分读者就是中学生,尤其是《红楼梦》成为高考语文试题“常客”之后,所以这种融合和交流更加必要。


何  郁:我想重点从《红楼梦》的内容上谈谈教学的问题。这恐怕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尤其关注的。许多一线老师往往在这样的问题上面临着一些困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从这个话题入手,我们还是先认识一下《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对《红楼梦》的性质和特征做了一个界定,这个界定里面有三个重要信息:一是“章回体长篇”,这是说文体特征;二是“古代思想和艺术的高峰”,这是说它的成就;三是“百科全书”,这是说它内容丰富。这三个信息很值得我们关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将来的考试,这三个信息恐怕都是最主要的内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红楼梦》学完了、考完了,学生还不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红楼梦》的教学内容,如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诗词习俗、复杂的主题等。这就是我们说的教学意义上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杨锦辉:在“读什么”的问题上,胡文骏先生强调了小说版本的选择、作者等问题。我完全同意这些观点。2017年,我在《红楼梦学刊》发表的《中学语文〈红楼梦〉选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一文也曾讨论过这些问题。何郁老师结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要求谈到了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这确实是中学语文老师应该重视的,因为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把握和落实教材编写者的核心理念,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此外,我还想补充谈一点,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众多“红学”路径、方法和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如何取舍的问题。鲁迅先生对于《红楼梦》发表过这样一个经典的论断:“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样一种现象,在我们今天所处的互联网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媒体、自媒体经常会发表种种吸引大众眼球的“高论”。在这个热闹的背后,中学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所谓“守正”,就是要坚守一些最基本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路径方法。毫无疑问,我们有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红楼梦》的学术史和研究现状是比较了解的,能够有自己的清晰判断;当然还有更多的老师对于《红楼梦》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自己在阅读与教学过程中可能要参考一些网络上或者一些大众普及型的讲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在和一些语文老师交流的时候注意到,有部分老师对于互联网上众说纷纭的“红学成果”难于把握、不知取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回归到语文学科本位上来,具体来说就是要回归到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上来。这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四大核心素养,应该是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或者路径,也可以说是达成目标。 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怎么读? 何 郁:我们来梳理一下《红楼梦》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读全书肯定是一个基本要求。梳理情节、赏析主要人物、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以及学习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这是基本内容,尤其是把它同必修上册的《乡土中国》做一个区分,就更是这样。长篇小说阅读应该有哪些基本经验?应该有哪些路径?它肯定和阅读《乡土中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主要任务下面,还可以梳理一些什么样的具体任务呢?我认为有六个方面:①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③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④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⑤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⑥体会《红楼梦》的主题。依据这样的一些任务,《红楼梦》的教学就可以采用这样一些基本的策略:①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②抓住情节主线;③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④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⑤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⑥鉴赏语言。这几条恐怕是《红楼梦》教学主要的一些策略。


对《红楼梦》教学有哪些建议呢?第一点,是基于学生的立场,而不是基于老师的立场。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最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做,即从自己最不能理解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入手。第二点,是基于学习综述的立场。《红楼梦》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可能还是从《红楼梦》的零点讲起,其实我们很多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是有一些基础甚至是比较深入的,很多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决定学生阅读《红楼梦》该从哪里开始,再去推进,讲到什么程度,以及引领学生到一个什么样的地带。第三点,当然也可以基于教师的热爱。基础教育中有很多老师非常喜欢《红楼梦》,是《红楼梦》的热爱者、研究者,有一些自己的发现。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再去引领学生阅读《红楼梦》,在教学上就有所创新。第四点,还要基于《红楼梦》的独特贡献。这可以借助鲁迅先生的观点展开。鲁迅先生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个“打破了”就值得我们做文章。第五点,基于任务群的开发。这是我们新课标、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基于我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第六点,基于当前教学现状的要求。《红楼梦》很多经典片段已经选入我们的课本,在教学中可以实现单篇教学和“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关联。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韩 璐: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学生读《红楼梦》涉及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他首先面对的还是高考,《红楼梦》现在成为一个必修的内容。第二个,从整体上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到了能够读《红楼梦》的水平?第三个,中学生要读的名著不仅仅是《红楼梦》,还有其他像《呐喊》《论语》等在难度上不亚于《红楼梦》的名著。这就要考虑分配《红楼梦》的时间,以及要读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从2012年起在学校开设《红楼梦》选修课程,本来是想从“考证”的方法切入,针对一小部分喜爱《红楼梦》的孩子们。2017年开始,北京高考就考了《红楼梦》,又成为一个必修课程。从选修到必修的转换,让我调整了讲授方法,原来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在讲,后来我把“讲”变成了“导读”。在导读过程中,我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虽然以前没有读过《红楼梦》,但是他一旦读起来,他的理解可能会超过老师。举一个例子,就是读元妃省亲那一段。一个学生上来汇报阅读体会的时候,马上抓住了一个最核心的要点:他发现元妃省亲一共在贾府呆了七个小时,却流了六次眼泪。他就抓住这一个核心线索来理解元妃省亲这一段,包括元妃当时的心理,把这个人物形象讲解得非常到位。从这点上,我觉得对部分热爱《红楼梦》、阅读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而言,完全有能力去读《红楼梦》。


我通过这么多年对课程的设计,今年是有很大提高的。因为《红楼梦》篇幅过大,对于部分同学来说相对较难,还要受到课时的影响,所以我主要是在导读的基础上划分一些我所理解的重点情节,目的不是押题,是培养阅读的感觉,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地按照我在课上教的方法来读。我所用的有四个方法。第一,以人物判词为落脚点。第二,理解曹雪芹本人的看法。语文教学常常把培养学生自己的看法放在第一位,我觉得读名著应该把学生的看法放在第二位,把曹雪芹的看法放在第一位,比如说“敏探春”,这个“敏”字代表什么?晴雯为什么是“勇晴雯”?我觉得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这两个是理清基本的人物、情节。下面两个方式就是用在深入地理解人物:第一就是要理解人物的诗歌,第二就是应该采用一些对比的手法。这是我目前教学的一些做法。最后,我还有一点小的建议,我们中学语文老师的精力、时间有限,视野都比较窄,能不能让我们在座的红学专家和曹雪芹研究基地做一些合作?比如我上次带学生去了大观园,我以为让学生看看就行了,没想到薛宝钗住的那个房间外面弄了一堆红谜,他们在那儿猜谜。我认为这种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意义还是很大的。


胡文骏:我今年上半年正好参加一项工作就是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我社与浙江省教研室合作了“整本书阅读”教材教辅的项目,出版了“整本书阅读学教评《乡土中国》《红楼梦》”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其中《红楼梦》部分,按照章回小说的特点,分11课时,对《红楼梦》人物、情节、诗词等内容有一个整体规划和具体安排。在编完这个“整本书阅读”教材之后,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编写者对历代《红楼梦》评点的重视,比如早期抄本上的脂砚斋评点,后来王希廉、姚燮、张新之的评点,还有当代作家王蒙先生的点评,都很重视,有所征引或据以设计题目。我在想,编写老师可能希望学生尝试更高层次的阅读,不仅仅是文本阅读。另外,从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老师们阅读了比较多的红学书籍,有像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名家的经典,也有“蒋勋说红楼梦”这样的“品红畅销书”。希望更多的红学专家能够写出受到更多大众喜爱的红学普及书籍,像曹立波老师的《红楼十二钗评传》,很多中学生在看,对于学习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当然,“整本书阅读”教学还在讨论、摸索,希望更多红学专家参与进来。我们曾请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上海师大的詹丹教授在浙江做过“整本书阅读”的培训讲座,很受老师们的欢迎。他讲的可能不是实操性很强的方法,而是讲了很多学术层面的、知识层面的内容,老师们的收获很大。


郭亚妹:刚才韩璐老师说,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料、资源与合作,我们在这方面是有比较丰沛的教学资源和素材的。北京曹雪芹文化中心自2015年起面向社会公众开设“品红课”。这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学习课程,采用“文本课+生活课、导读+讨论、朗读+表演”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以期达到“三小时时光做《红楼梦》中人,一年品红课变生活美学家”的目标。每周通过微信公众号招募30位观众来现场参与,由一位曹雪芹研究者一起赏读文本,一位生活家专题讲解相关联的精雅生活,并同大家一起现场体验。就生活化的教学而言,“品红课”将各种与文本相关联的体验活动,对于课业负担比较重的中小学生而言,既是放松也是学习。过去4年中,“品红课”多次受邀走进校园。通过与大学、中小学师生的互动,我们越发认识到《红楼梦》教学的价值,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认知层面,抑或审美层面,《红楼梦》在教学中既是工具也是内容,学习通路之便捷,阐释空间之深邃,可谓宝藏。从实用角度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品红课”对于整合学习任务群,比如“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比如“当代文化参与”,一年一度的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以及对曹雪芹纪念馆的参观、曹雪芹西山故里的研学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填充。又如“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红楼梦》中的方言、回目以及不同版本异文的比较等,都可以大做文章。尤其是像现在的高中语文比较重视的“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就更不用说了,《红楼梦》研究史上有比较重要的论著,的确具有普遍的阅读意义。


杨锦辉: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践过程中,有三个关系应该辩证思考一下。首先是阅读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整本书阅读”的主要任务是读,这个“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而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的“教”。韩璐老师在介绍自己近几年《红楼梦》选修课的实践经验时谈到,他自己实现了从老师“讲”到学生“读”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很可贵的,也与我们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完全契合,值得一线语文老师学习借鉴。其次是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统一关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这个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红楼梦》,前面我们谈到“读什么”时已说了很多;二是“整本书阅读”,也就是读书方法的问题。这两者应该辩证统一起来,不可偏废。调研中发现,有一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对于《红楼梦》本身反倒不太注重。这种现象固然不是全部,但也不在少数,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第三是输入和输出的统一关系。我们一般说“整本书阅读”,其实新课标的完整表述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阅读是输入,研讨是输出,具体形式应该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专题研讨、展示交流等。作为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学习过程,还应该有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阅读质量测评等。这个测评也应该是具有综合性的,不一定仅仅盯着高考的考查重点与命题方式。比如说,有些老师通常把专题探究的小论文作为一个出口,这也是很可取的,但要注意加强指导,不能流于形式。《红楼梦学刊》订阅号自2017年起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中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论文习作,在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刚才韩璐老师说:他曾经带着学生去游览大观园,学生在里面参与了猜谜活动,颇有收获。郭亚妹老师介绍了“品红课”的实践经验,这种生活化、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深受当下读者的欢迎,对于我们中学开展综合实践性活动颇具启发和借鉴意义。这些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小说人物情感之美和艺术美之魅力,有助于维持学生更加持久的阅读兴趣,能够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应做怎样的教学准备? 胡文骏:我在出版社工作,了解到《红楼梦》的读者层面非常广,各种教育程度和不同知识结构的都有,但是就像刚才韩老师所讲的,《红楼梦》阅读毕竟还需要一定的基础。在阅读《红楼梦》之前,可能要让读者充分了解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另外作为出版机构,也需要不断改进完善《红楼梦》整理本,比如注释更加到位,为读者提供更好更可靠的读本。在新形势下,《红楼梦》的传播与教学,线上的各种形式都很多。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这类实践特别多。连我自己都参与了与读者共读《红楼梦》的短视频和在线交流,有七八百人参加,大都能够坚持打卡一个多月。曹立波老师更是很早的实践者,今年也为我们的读者做了直播讲座,目前正在与我们合作开发“红楼梦人物评讲”的音频课程。现在这类平台很多,像“喜马拉雅”“得到”等APP,但内容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知识产权维护也更加复杂。我所在的出版社是传统纸媒行业,但是最近几年对于新媒体也越来越重视,把专业资源和创新形式结合可能是这方面的重点,像之前被网友热议的敦煌壁画的动画,这些都来自更新的创意。我想《红楼梦》传播与教学在新媒体上的拓展也需要更多创意,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转换在新媒体上,为更多大众传播《红楼梦》文化。


郭亚妹:今年3月,我们就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开展了一次面向中学师生的问卷调查。从答卷上看,老师这方面,很多问题大家都是有共识的。比如教师问卷第4题“您认为《红楼梦》教学给高中阶段带来的益处是”,占比最高的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91.76%),其次是“提高审美能力”(89.41%),还有“提高语言能力”(78.24%),“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71.76%),“提高思辨能力”(60.59%),“有助于人格的完善”(60%)等。同时,80.59%的老师认为“深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会“有助于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也很说明问题。比如第5题“您是否注意到《红楼梦》经常被提及?比如鲁迅、沈从文、史铁生、张爱玲、闫红、六神磊磊等作者经常会引用《红楼梦》里面的文字和人物形象。”选项“注意到了”占比65.15%。第6题“不考虑考试的因素,您是否有计划阅读全本《红楼梦》?为什么?”占比最高的选项是“会的,《红楼梦》是经典,早读早受益”,达到34.44%,28.63%的学生选的是“会的,读《红楼梦》是享受,收获很大”,还有22.4%选“不会,但我会了解大致内容,作为知识储备”。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阅读《红楼梦》的必要性。第7题“困扰你的阅读问题”,选项“某些描写的意义和功能”占比58.09%,“人物的身份和关系”占比49.79%,“对神话和梦境的理解”占比44.4%,“对同一个人物褒贬不一的描写”占比26.97%,体现了同学们对《红楼梦》某些特质的觉察。同时,学生对于怎样阅读《红楼梦》也有自己的设想,选择“通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占到70.5%,“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对于理解《红楼梦》有帮助”占到55.6%,“自己读和老师指导读相结合”占到53.9%。


杨锦辉:我觉得可以围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的三个层面来做相关的教学准备工作,具体地说就是阅读对象、阅读者和阅读引导者、组织者。胡先生从图书出版的角度谈到了《红楼梦》版本和编辑质量的问题,这是阅读对象的问题。郭老师通过抽样调查数据反映了中学生的基本认知和阅读取向问题,这是阅读者的问题。总体而言,这个数据还是比较乐观的。


我目前任教于师范院校,重点谈一谈教师培养的问题,也就是阅读引导者、组织者方面的准备。高校教师尤其是师范院校教师应密切关注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在教学中做出相关的回应。我在教学中对本科生学情调研的结果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在《红楼梦》阅读方面存在明显欠缺,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中学期间尚未明确提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这项任务要求。二是他们在选修《红楼梦》课程时对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不甚明确。结合高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我在《红楼梦》教学中有意识地观照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需要,包括初中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和“整本书阅读”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并且建立工作坊研讨与交流机制。学期末的教学质量问卷结果数据显示:在对“能否胜任中学语文《红楼梦》教学”的综合评价中,选修过本门课程的学生比未选修的学生显得更加自信。从师资准备层面而言,师范院校《红楼梦》课程教学应更加坚定师范教育定位,立足文本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要进一步加强,全面提升师范生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升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得到落实,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高校教育为中小学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小学语文教育为《红楼梦》及其他学术研究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推动学术研究和国民素养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