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京津冀非遗嘉年华活动成功举办
2017-04-29 15:55:50    浏览:1962返回上一级

  当微风中摇曳的洋槐树梢剪碎了清晨的阳光,平整泛青的石板路显得愈加明暗错落起来。诗意的生活从何处来?来自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筑梦,来自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守望与传承。



  2017429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北京曹雪芹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由北京植物园及北京曹雪芹学会主办、红迷会承办的为期3天的“筑梦西山,守艺非遗”京津冀非遗嘉年华活动在北京植物园内拉开了帷幕。数十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聚曹公西山故里,为人们带来剪纸、京绣、曹氏风筝、内画鼻烟壶、杨柳青年画、临清潭腿、秸秆扎刻、毛猴、绢人、传统糕点制作等20余个非遗项目的现场展示与互动体验。





  

筑梦西山,守艺非遗


  “无限残红著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暮春时节,正是游园好光景。

  走进房屋静立、杨柳轻摇的曹雪芹纪念馆,即可看到数十个设计精美的非遗展台一字排开。每个展台上,都陈列着由各项目传承人精心挑选带来的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漂亮精致的风筝、色彩斑斓的剪纸、方寸之间见大千世界的老北京毛猴、身形逼真的绢人、尘封多年的旧年画、小巧别致的灯笼、轱辘辘转动的风车、新鲜诱人的传统糕点,以及其他各式各样 稀奇古怪的民间小玩意儿。平日里空旷清寂的院子,转眼间充满了创意与活力,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今年的非遗嘉年华,主办方采用工艺品展销与非遗项目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举办。这一溜展台前,游园群众纷纷驻足,欣赏和购买自己心仪的手工艺品;那几片空地里,孩子们已经兴致盎然地围绕在老师身边,制陶、剪纸、穿秸秆、粘毛猴、画京剧脸谱、捏面人、绘风筝、学编结……笑语欢颜,好不热闹。







  虽然只持续3天,这项活动却令整个五一小长假变得充满意义。假期游园的朋友们在此领略到风格迥异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了解了非遗相关知识,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匠心:择一业而终一生

  择一业而终一生,是一种勇气,一种执著,也是一种诗意。

  柏拉图把技艺看成一种善。它作为一项能力,并非自然给予人的装备,而只能通过经验与不断的学习获得。极少有人是天生的巧匠,更多从艺者要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打磨自己的手艺,也打磨自己的心。

  一代又一代手艺人历尽艰辛磨砺出的技艺,经过时间的洗礼,最终回馈给最为朴素、日常的民间生活。然而,自工业革命始,机器转动的链条搅乱了原始手工的节奏,大量商品交由机械生产,众多手工艺者面临着一身绝技无用武之地的危机。但面对社会变迁带来的迷茫、压力与不安,依然有一些老手艺人从未停止他们的劳作。



  巧錾花雕,金石闪烁。最初接触蒙镶这门工艺,郑旭映老师才16岁。1971年,她进入北京金属工艺品厂蒙镶车间工作,得到师傅的传授指点,逐渐掌握了蒙镶制作的全套工艺。

  蒙镶技术精微而复杂,对专业水平要求极高。郑老师感慨,直到今天,自己的手艺还没有赶上当年教她的师傅郝宝祥。“做我们这一行的,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可能用到。”郑老师说。为了弄清楚一组佛像细节处的造型,她会认真研读好几本佛经。所谓匠心,大概不外如此。



  40余年从艺经验,也曾独立完成某些大型作品的制作工程——如今,郑老师已经是这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工艺所剩无几的优秀传人之一。然而,她却连一个像样的可以展示作品的空间都没有,只在涿州与房山交界的村子里拾掇了一块地方,做了工作室。几十年来,跟她学艺的人也不少,但如今,最后一个徒弟也开出租车去了。郑老师坚守了一生的蒙镶工艺后继乏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

  人生充满劳作,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

  眼看着古老手工艺的没落,人们在心疼的同时,也不禁反思:传承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在《留住手艺》一书中,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写道:“当没有了手工业之后,我们才发现,原来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适合自己的身体;还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地做出来的,所以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种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觉到温暖。”

  在崇尚科技、欲慢不能的现代社会,手艺似乎代表着一种逐渐消逝的生活方式。人们怀念木心老先生笔下“从前慢”的日子,怀念那些好看的锁和“精美有样子”的钥匙。因为它们来自一种不带功利与焦灼的古老技艺,原始、单纯、有灵性,充满生活的智慧。



  人类早有飞天之梦,“纸鸢“也许是这一梦想的雏形。孔令民先生一家三代是曹氏风筝传承人,为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父亲孔祥泽今年已经97岁了,自1943年有缘得见曹雪芹先生遗稿《南鹞北鸢考工志》后,便致力于曹氏风筝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工作,并将曹氏风筝的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子孙。



  扎、糊、绘、放,选竹削刮、烤竹去性、计纸论力、脱胎、薄盔、彩绘……在《南鹞北鸢考工志》里,曹雪芹记下这些美丽的口诀:画小燕,“口角乳黄犹然在,胸中洁白更无欺”;画肥燕,“两膀画作菱角形,肩领双钩月半圆”;画比翼燕,“相期白首约,互证单心誓”……



  在孔老看来,手艺人可以师从万物,但不能忘古。孔家虽无人姓曹,却将自己家族的风筝命名为“曹氏风筝”,正是为了纪念曹雪芹先生为传承这门古老技艺所做的努力。“《红楼梦》是虚的,《废艺斋集稿》是实的。曹雪芹著此书,是为了让残疾人‘以艺自养’,为那些‘鳏寡孤独而无告者’打开一条生路。曹雪芹不只是个文学家,更是个伟大的思想家。”孔老如是说。

  每一项手艺,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坚守;每一件匠心之作,都值得一生等待。所谓劳作之美,就本质而言,大约是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一种敬畏,因此敬畏,于是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倾尽心血,投注一生。

  所谓诗意的栖居,其实并不与劳作相悖。

  五一劳动节刚刚过去,回到忙碌的生活里,让我们不忘寄情诗意,致敬匠心。

  文/芹僮·兰